top of page
搜尋
  • Walter WU

【教育的意義】從素養導向談起


教育 的定義可分為 廣義的人類教學活動 與 狹義的事物教學,而最終的目的都在於強化人類的演化能力,以更有系統及效率的方法,不斷地在傳授與修正的循環中,改進教導與學習的方法,以致於讓整體的個體更適合環境的發展。


這正也與目前教育全球化的發展不謀而合,因網際網絡與交通運輸的發達,人類必須學習的知識已不再像以往只須滿足周遭環境的需求,而是將學習知識的領域擴展到全世界,意即學習領域的全球化。


由此可知,教育的狀況必定與身處的自然環境、群體有必然的關係,而近幾年台灣所強調的 素養導向,就是種潛移默化式的教學方式,也就是將教育方法經一次一次的修正後,透過環境及群體讓學生從中學習並內化到生活中。如同 黃光雄 教育導論 一書中教育的人類學基礎章節中所提到 :

教育 是屬於社會文化的傳遞過程,也涵蓋了「濡化」過程,藉著這個過程使得社會成員得以熟悉該社會的生活方式。

其中「濡化」的過程就如同 素養導向的教學方式,必然與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從家庭文化、學校文化再到社會文化,讓孩子身處於教學環境中,再讓學生有所本自由發想,達到真正內化式的教學方式。


然而,如何能以素養導向的方式讓學生做到真正的學習呢 ?


上述提到的 文化的深厚與多元程度 必然在其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,就像是 藝術教育,從古至今就是以著素養導向的教學方式演進,教學者從環境、群體中得到靈感的發想,藉由教學方式的傳遞,進而讓學習者創作出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,在學習者不斷「濡化」的過程中,進而讓教學方式與品質不斷提升。 因此,我們可以說素養導向的教學方針就如同 —


藝術教育 即 素養教育。


若以藝術教育的角度來看就不難發現,如何讓學生能學得更多更好,除了與學生的天賦資質有關外,最重要的就在前述各個不同文化的環境狀況,家庭文化影響學生的生活方式、學校文化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及社會文化影響學生的思考方式等。在學校文化這端的著力,是義務教育中最能夠做調整改進的一環,因此素養導向的著力點更多在於 文化的思考,以至於將所需學習的知識內化於身體中,再將其學習到素養能力,運用在未來遇到的種種挑戰。

8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